close

1989年,三毛首次返回故鄉浙江,激動落淚

偶爾的孤單,在我個人來說那是最最重視的,
我心靈的全部從不對任何人開放。-三毛《哭泣的駱駝》

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9R99CKBU3L4&feature=related
三毛ㄉ聲音歷年照片及齊豫唱ㄉ沙漠..

「不要問我從哪裡來,我的故鄉在遠方,為什麼流浪?流

浪遠方?流浪?」再沒有誰,能像三毛一樣,將流浪的意象描述的如此耽美幽遠,在無數年少輕狂的孤獨心靈中,留下天涯漂泊的浪漫想像,和無論歲月消蝕,心裡永遠的那個,關於自由的夢想。

或許,很多人無法在地圖上,正確指出撒哈拉沙漠的座標,卻能明確地知道它在心裡的位置,因為三毛。在她第一本書《撒哈拉的故事》裡,對這個北非大漠奇情的描寫,在當時出國機會仍屬稀有的環境下,生動活潑的筆觸,吸引眾多獵奇的目光,更使人對這位孤身闖天涯的女作家,產生驚嘆豔羨的好奇。

身為第一位踏上撒哈拉沙漠的華人女性,除了愛情的動力,更需常人未及的勇氣。而這種追尋未知的膽識,從她幼年時期即展露無遺。

1943年出生,浙江人。原名陳懋平,因幼時總學不會寫「懋」字,而自作主張將它跳過,後來乾脆改名為陳平。1948年舉家遷到台灣,從小體弱多病、個性敏感孤僻的她,5歲開始,就愛看《紅樓夢》。初中時遍覽世界名著,數理科極差,遭數學老師羞辱,在初二那年休學。日後三毛回憶,當時對體制的反叛,只是「為讀書而逃學」。其後由父母悉心教導,修習古文詩詞、英文,打下深厚基礎。
 

雖未受正規教育,卻已展露文采的三毛,1964年,得到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先生特許,進入該校哲學系旁聽。大三時因情傷,遠走西班牙,苦學西語半年後,到馬德里大學主修文學。後又轉至德國、美國等地就讀。期間為賺取生活費,曾任導遊、模特兒、圖書館館員等工作。這段經歷,培養出三毛廣闊世界觀,和浪跡天涯的生活模式。
















Echo Chen

撰文/林佩瑾 圖片提供/達志影像 TOP PHOTO 


若說流浪是三毛人生必經的旅程,那麼,愛情就是她啟程的機票。1970年,三毛因未婚夫猝逝,哀痛逾恆,決意將自己放逐到撒哈拉沙漠。途經西班牙,苦戀她6年的荷西(Josema),竟願隨她共赴荒漠,令三毛十分感動。《撒哈拉的故事》書中寫道:「他知道我是個一意孤行的倔強女子,我不會改變計畫的。在這個人為了愛情去沙漠受苦時,我心裡已經決定,要跟他天涯海角一輩子流浪下去了。」兩人遂在撒哈拉公證結婚。


三毛勇於嘗試各種創作形式,1990年,她首次執筆原著劇本的電影《滾滾紅塵》上映。同年她以西班牙文創作的中篇小說,榮獲西班牙「塞凡提文學獎」。


1991年,三毛因病入院,數日後逝世。三毛一生傳奇,就連離世的原因也眾說紛紜。但無論如何,她以慧詰多聞,又細膩善感的文字魅力,在華文世界,占有重要的位置。她對生命的熱情真誠,和獨立豁達的精神,也在讀者心中,留下永恆不滅的灑脫形象。


沙漠的環境,激發她創作靈感,在當時《聯合報》主編平鑫濤先生的鼓勵下,開始以「三毛」為筆名,發表一系列以沙漠生活為主題的文章,並結集為《撒哈拉的故事》《哭泣的駱駝》等書。描寫廣袤無邊的沙漠景觀、日時沙塵狂暴,夜裡漫天星斗的瑰麗,以及異國文化的風情,提供讀者無窮的想像和醉心,引起熱烈迴響。


1979年,荷西在潛水過程中意外喪生,三毛決定結束異國流浪14年的生活。返台後,《聯合報》贊助她到中南美洲旅行半年,之後寫成《千山萬水走遍》一書,並進行環島演講,在各地掀起一股三毛旋風。


除了創作,三毛也從事翻譯工作,包括好友丁松青神父在蘭嶼佈道生活所記的《蘭嶼之歌》、阿根廷漫畫家季諾(Quino)的作品《娃娃看天下》等;並進行歌詞創作,最膾炙人口的,就是1985年和歌手齊豫、潘越雲合作的專輯《回聲》,三毛寫下12首歌詞,呈現其半生動人的故事,和旋律完美的搭配,至今仍是經典。

 

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jR2HZNd26CU


今世...回聲輯


 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youreye1979 的頭像
    youreye1979

    youreye1979

    youreye197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